2019年5月3日至4日,历经10年锤炼的歌剧《青春之歌》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重新上演,为观众唱响了爱国救亡的伟大赞歌。革命时代的北大青年。 该剧的制片人是北京大学戏曲研究院院长金曼。 她曾凭借《江姐》的精彩表演获得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近日,校报记者对金曼进行了专访,与读者分享了歌剧《青春之歌》幕后的精彩故事。
《青春之歌》剧照
牡丹江边长大的“江姐”
金曼的童年是在牡丹江畔的宁安市东宁镇度过的。 她的母亲和叔叔是她的第一位歌唱老师。 凭借天生的好嗓子和家庭氛围的熏陶,金曼从小就爱上了唱歌。 幼儿园时,她就成了同学眼中的“小明星”。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热爱音乐的金曼经常在电线杆下听扩音器广播,自学《江姐》《白毛女》《沙家浜》等经典红色剧《洪湖红卫兵》。 一旦有露天电影、话剧演出,她每场演出都热情地观看。 回忆起当时的学习和生活,金曼感慨地说:“童年接触到的艺术对我影响深远,我爱上了这种懵懂的美感,并在成长过程中与它亲密无间。”可能的。”
后来,金曼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并逐渐有机会参加演出。 从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校毕业后,金曼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歌舞团。 在这里,她真正爱上了歌剧。 1984年,空政歌舞团排演现代歌剧《江姐》,金曼被选为女主角。 现代歌剧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金曼没有相关的表演基础,空政歌舞团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 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金曼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通过了现代戏曲训练,表现形式再现了江姐的经典形象。 1992年,她还凭借出色的表演荣获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培养中国专业歌剧人才
荣耀之余,金曼也陷入了思考。 中国戏曲基础比较薄弱。 如何让中国歌剧赶上国际水平,如何让全国人民体验歌剧之美。 这些都是金曼面临的难题。 2000年,为了促进歌剧的传播,金曼大胆尝试将歌剧《江姐》改编成交响清唱剧。 然而,她在招募演员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从专业音乐院校选拔出来的演员虽然掌握了声乐技巧,但戏曲表演训练的基础基本为零。 从此,金曼萌生了组建专业歌剧学院的想法。
歌剧作为西方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 它不仅来自于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更是歌唱与表演结合的完美展现。 因此,培养歌剧演员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 为了实现办学梦想,金曼多次前往意大利、美国等地进行调研。 最终,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所于2010年正式成立。
“培养中国戏曲专业人才,推动中国原创戏曲发展”是北京大学戏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教育目标。 戏曲研究院充分结合学科特色,将“产学研用”理念落实到办学实践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戏曲研究院率先实行团队辅导制度和咨询式教学方式,提升和拓展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学院致力于吸引优秀师资资源。 “我们引进的专职教师必须有至少五次歌剧创作或表演经验。同时,学院偶尔会邀请国外知名艺术总监来学院讲授大师班。”金曼说。
大师们的辛勤浇灌,让来自世界各地聚集的艺术幼苗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成果。 2018届毕业生张龙在荣获多项国际声乐奖项后入选德国、奥地利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将加盟德国汉诺威歌剧院担任常驻演员,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中国风登上世界舞台。 ; 陈小朵,2015级毕业生,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在校期间因表演北京大学原创歌剧《青春之歌》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并成长成为一名具有独立制作能力的歌剧演唱家。 他主演并制作的歌剧《林徽因》短短一年时间在国内外巡演30余场; 王泽南,2016届毕业生,现任天津歌舞剧院首席男高音,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也是活跃于国内歌剧舞台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 除了活跃在舞台上的学生外,北大歌剧研究院还为民族歌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众多独立制片人、导演、舞台监督等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也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先后创作了多部原创歌剧,取得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 “北大不应仅仅局限于将高端艺术引入校园,我们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片沃土上创作高端艺术来反哺社会。在当前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背景下, “世界上,戏曲研究所要做的就是一部好的原创作品,在你我的文化交流中真正传播中国的声音。”金曼告诉记者。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金曼希望研究院不仅继续肩负起中国戏曲交流和研究创新中心的重任,也为北大“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戏曲研究所可以用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弘扬北大精神的生力军!”
《青春之歌》不平凡的十年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歌颂进步青年已成为北大校园的主旋律。
歌剧研究所创作制作的歌剧《青春之歌》在五四运动期间精彩亮相,赢得全场掌声。 这部歌剧最初创作于2009年,历时10年打磨、六次修改。 谈起《青春之歌》时,金曼脸上流露出自豪和对自己孩子的关心。
该剧改编自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该小说初版于1958年,以“九一八事变”至“十二九运动”期间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危难时刻青年学子的青春选择,也是新中国几代青年的共同记忆。
青春,是一个美丽的词,让人想起春天,万物萌芽,一切皆有可能。 与此同时,青春也面临着很多选择,而这个选择决定了未来的人生。 《青春之歌》是金曼的第一部歌剧创作。 她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先行者,也希望它能够生动再现革命青年面对青春选择时的无畏精神。 这部歌剧之初,金曼在选择导演、编剧、作曲、指挥等主要演员时尤为谨慎。 她认为,主创人员首先要从心底里热爱《青春之歌》,将自己融入到《青春之歌》中,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 同时,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应该具有前瞻性,海纳百川,赋予作品超越地域和时代的永恒价值。 基于这些理念,金曼精心打造了一支创作团队。 在全体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歌剧《青春之歌》在舞台上完美呈现。
青春的北大常新,歌剧《青春之歌》也常唱不衰。 自 2009 年首映并广受好评以来,金曼从未停止完善这部作品。 她表示,《青春之歌》本身已经具备成为佳作的潜质,但还可以“更加完美”。 每次演出后的反思和修正,都是对完美的进一步追求。 无论在音乐、情节、表演等方面,歌剧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金曼认为,经过十年的努力,今年五四运动期间演出的《青春之歌》在艺术性和思想品质上再次超越了以前的版本,是最接近完美的歌剧。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有些人永远年轻。 青少年蕴藏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 歌剧《青春之歌》所呈现的最珍贵的青春精神,代代相传。 金曼表示,在参与《青春之歌》创作的同时,她的青春似乎从未远离,中戏的青春也在悄然萌芽……
相关链接:歌剧《青春之歌》在百年讲堂演出